2011年1月,中国民航呈现了喜人的开局之势:全行业安全运行形势总体平稳,从各项运营指标的增速看,尽管是传统淡季,但民航运输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行业的盈利水平也保持了2010年的良好增势。 不过,成绩越突出,人们往往就越容易忽略问题的存在。其实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全行业运行的不安全隐患依然很多:目前在航空公司和机场等企业运营主体内,麻痹思想仍然存在,有些企业对效益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安全的关注度。从一些企业管理者的言谈话语间,能够清晰地反映出部分企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警惕程度依然不高;2011年全国民航安全工作会议以及201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和工作要求,还没有在部分一线员工的思想中深入扎根,部分工作也没有很好地具体分解到一线各单位和部门。 要实现持续安全,就必须时刻对民航的安全工作保持警醒。企业领导在算效益账时常说,当收益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呈现几何式增长。同样的道理,当安全风险达到一定量后,也是快速累积的。因此,必须切实防止麻痹思想,将安全关口前移,不断提高安全裕度。 民航的安全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安全,行业就失去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自去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市场持续旺盛,今年1月全行业又实现盈利34亿元。巨大的盈利诱惑,使得一些航空公司更加热衷于追求经济效益,容易放松对安全的投入和要求。因此,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关键要看企业把安全摆在什么位置,在想问题、谋发展、搞建设、抓经营、做决策时,是不是突出地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 要实现持续安全,就要突出抓好安全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把一项工作做好,做深入,就必须抓重点,牵住“牛鼻子”,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具体到现阶段的安全工作中,重点就是切实落实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以及严把关键岗位人员资质关。 民航各生产运行单位,是生产运行活动的主体,也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安全与生产一体化运行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就在于生产运行单位自身。各级行政机关的安全监管责任、各级领导者的安全领导责任以及广大员工的岗位安全责任的最终实现,都将以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为基础,因此,必须坚决防止安全主体责任外部化。安全监管工作的本质,就是促进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力度和落实能力的提高。如果民航局以及各地区管理局、监管局比民航各生产运行单位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还要高,无疑是安全责任落实的本末倒置。 严把关键岗位人员资质关,是去年全行业开展安全大检查后,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的。飞行、机务、空管和运控等关键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和能力,是确保飞行安全的关键所在,而在这些关键岗位中,机长的资质以及个人素质更是重中之重的环节。 为进一步严把飞行员的综合素质关,民航局在2010年年底印发了《民用航空运输机长职责》,这一规章的出台,实际上是加强关键岗位人员资质能力建设的具体化。 但时至今日,在一些航空运输企业中,甚至连飞行大队长都对《民用航空运输机长职责》一无所知,更不用说用《机长职责》规范一线机长的工作和行为了。有关安全的规章与要求,被不少领导锁在了抽屉里,如此一来,这些政策法规、规章要求又怎么能够为民航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呢? 要实现持续安全,必须着力推动和促进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要善于在规章与责任的结合上抓落实,巩固安全大检查成果,深入分解2011年全国民航安全工作会议以及全国民航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部署的工作任务,重点抓人员资质和运行主体责任。强调在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和人员资质能力的提升上下工夫,并不仅仅是领导在会议上的一个宽泛要求,更不是被束之高阁的法律规章,而应该体现在民航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上。正如李家祥局长所言:安全工作的落实和到位是有具体内涵的,安全工作如果落到了实处,最终仅仅体现在运行安全上,是看不见的;一旦安全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最终都会通过各种形式暴露和表现出来,都能看得见。 安全工作没有止境。要时刻对安全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麻痹大意;要狠抓安全工作落实,切莫仅将安全挂在口头上。
(责任编辑:管理员1) |
|
|
||||||
|
|
||||||
|
|